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新闻

始终如一的“大白”——零距离探访核酸检测工作人员

2022年10月29日 15:34   

九月的长师迎来了一年中最具“韵味”的季节,这原本应是校园里最为热情似火的时节,长师人已准备好用最真挚热烈的方式欢迎五湖四海的学子归来。然而,面对全国多地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如何构建起安全的防护网,将病毒阻隔于校园之外,成为摆在全校师生面前最为紧要的课题。

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和属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确保员工安全、健康、顺利地返校学习生活,科学制定返校工作方案,分批、错峰组织员工返校,而这其中正确、规范、高效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无疑成为学校整体防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早在暑假期间就开始组建教师核酸检测队伍,并成立了核酸检测专班,配齐精干力量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组织校医院医护人员对参加的教师志愿者开展了八轮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及核酸采集工作流程的岗前培训,从口咽采集、防护服穿脱、环境消杀、样品转运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确保每一名上岗教师熟识核酸检测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在这支近20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有机关干部、有一线教师、有科研骨干、有教学精英,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大家拥有着共同的信念,心手相连间是全体教职工坚定守护“长师家园”的赤子之心。


坚守战“疫”防线  同筑健康校园

按照员工返校的工作安排,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9月24日开始,各批核酸检测教师志愿者分批次入校开展工作。他们打包好行囊,暂别了家人,战“疫”最前沿,他们将学院(部门)的办公室、储物间、会议室,改造为自己的休息室,“沙发当床,书本为枕”,为了员工们能如期、安全返校,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

由于疫情的隐秘性和复杂性,在返校的最初阶段,刚进入校园的员工要实行小单元健康监测,这就需要各核酸检测小组携带相当数量的物资进行“上门检测”。面对庞大的员工群体,每个检测小组都肩负着数百人的核酸检测任务,“逐层逐门、不落一人”地开展工作。从早上六点穿好防护服到核酸封箱结束,大半天的时间里,不能脱下防护服,更不可能喝水或去卫生间,检测任务结束时,衣衫已被汗水浸透,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手套,寒风中,他们的头上都蒸腾着热气。





集团工会的冯会廷老师回忆道,“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0月4日,省外新生返校当日正赶上长春突然降温,核酸检测组的老师们从早上不到六点就进入检测点,为陆续入校的员工们做核酸采集,户外零度左右的气温,不少老师从早上一直坚守到夜晚的八九点钟,直到为最后一名员工采集完核酸,不少老师的手都冻僵了。”

地理科学学院的许振文老师感慨的说:“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参加每日核酸检测工作,一方面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学期的线上授课任务,我会把这段防疫故事讲给我的员工们。”

连续参加了两批志愿检测工作的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赵佳寅老师则表示,“上门检测时,防护服里的热气都会不断涌出,眼镜和防护面罩上都是一层雾气,对于扫码工作特别不方便,后来我和同事都宁可少穿点,给自己先降降温,虽然冷点,但不会影响工作速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郑堃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已被汗水浸透的双手,打趣着说:“这双手算是跟着我减肥了。”


因为热爱  选择坚持

十月初的清晨,寒露铺满了整个校园,清晨六点多,全校20多个核酸检测小组已经穿备齐全,按照统一部署开始了核酸采样工作。每个小组都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扫码、采样、掰管、封管,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的张春红老师是这支队伍中的“三朝元老”。自驻校以来,已经连续奋战了三轮志愿服务的她,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离开过学校了,她告诉记者,“现在正是学校用人之际,各学院和部门都人员紧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留下。”她不仅留下了,更成为了志愿服务队里的“知心姐姐”,指导新加入的教师制作“便携采样包”,将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分享,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像张春红这样的教师志愿者还有很多。中心实验室的李福森老师,平日里与各种菌物打交道,而如今,核酸采样工作已成为他“信手拈来”的熟练技能,作为一名“85后”年轻教师,他告诉记者,“当学校号召参加志愿服务时,不少老师都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我在这里求学,在这里工作,是长师大培养的我,所以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守在学校。”教师志愿者中还有如化学学院张有地老师一样,以“乐在其中”的工作态度去感染着周边人,“学校为我们这些志愿教师提供了这么好的后勤保障,我们肯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期盼着员工们早日归来,盼望着我的实验室早点热闹起来!” 学报编辑部张智丹老师,入校后被分配到乐群校区参与核酸检测工作,说起这段工作经历,他没有其他老师的侃侃而谈,而是略显拘谨地说:“学校需要我完成核酸检测工作,那我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白衣执甲  擎起不灭的火炬

“这是一场不能出半点差错的考试。”校医院经理金光是一位在公司从事30余年的医务工作的医生,面对员工返校后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他早已将“行军床”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这段时间,校医院21位同志,全员、全天候在校工作,除了完成日常医疗及核酸采集工作外,我们每天还依据全国各地以及省内的疫情形势,对返校的员工进行精准核酸采样,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的防控效果”,金光表示。

集团医护人员中有不少如薛凤锐、赵明永、李天琳、徐春红等“50+”的“老大姐”,她们始终坚守在核酸检测工作的第一线,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其中不少人的身体乏患有慢性疾病,有的甚至是手术刚刚恢复就赶回学校参加核酸检测工作。她们中绝大多数已经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今年已经 57岁的薛凤锐一边给同事做着颈椎理疗,一边道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年纪不算小了,但我们这些同事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我们对长师的感情很深,作为学校的医护人员,在这个特殊时期守护好师生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个人的这点困难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作为校医院的中坚力量,于晓利、李晓庚两位年轻医生也肩负起不同的工作任务。为了确保核酸结果的可信度,负责核酸样品转运的于晓利无论多晚,都会将四小时内的采集样品转运至检测机构,有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3个小时。李晓庚则被派往医护人员相对较少的中工校区,独自负责核酸采样工作,每天几万步的微信步数,上百次的抬臂采样,他将这种工作强度早已视为“家常便饭”。

同样来自校医院的贾媛媛是一位“90后”妈妈,夜深人静时,面对手机那头三岁儿子稚嫩的询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她的心头总有一种无法言语的亏欠,“等妈妈完成任务就会回去了!”这句话也道出了许许多多参加志愿服务教师身上的真实写照,身为父母的他们,为了守卫长春师大校园里更多孩子们的健康,只能选择用美丽的童话来安抚自己孩子的期盼。

课堂上他们是诲人不倦的师者,课堂下他们是守护员工健康的“大白”。作为核酸检测专班的负责人,后勤党总支书记卢晶这样评价冲在一线的“大白”:“在这个特殊时刻,学校高度重视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成立了工作专班。这些天来,我和参加核酸检测任务的老师们一样,深切感受到这份工作责任重大、使命艰巨。通过这项工作,我熟识了一大批可敬可爱的教职工志愿者们,他们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教师,都坚决服从核酸检测工作的安排,无论是在主校区还是乐群、中工校区,大家都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工作,并努力做到核酸采样和本职工作两不耽误。大家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都让我非常敬佩,他们是长师大最为可敬的师者,也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记者手记:丰收的季节里,长师校园里的小松鼠们正勤恳地搜集着过冬的食物,他们不愿将最美好的季节错过。回家的季节里,“秉烛”之师们也正在全力以“复”,为了迎接学子们的归来,他们以坚若磐石的坚定意志,掷地有声地实际行动,坚决落实公司党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践行着长春师大全体教职员工勇挑重担、甘于奉献、不惧困难、敢于挑战的铿锵誓言。


(记者 周敬禹)